为深入挖掘丹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探索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丹中圆神小队”社会实践团队于8月15日至16日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聚焦丹棱唢呐与橘橙产业,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化体验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
丹棱唢呐,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撒喇子”或“哩儿喇”,是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的重要代表,于2006年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丹棱县齐乐镇的广场上,嘹亮的唢呐声吸引了团队成员驻足聆听。非遗传承人周师傅介绍道:“红白喜事、节庆活动都离不开唢呐,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团队成员通过采访当地居民了解到,丹棱唢呐不仅是传统习俗的载体,更是凝聚乡情的重要纽带。一位年长的村民感慨地说:“这唢呐声我们从小听到大,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情感,一定要让后代继续传承下去。”然而,团队成员也发现,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唢呐技艺的传承面临挑战,如何让这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丹棱县的田野上,有一种农作物随处可见,那就是丹棱橘橙。作为丹棱县的特产,丹棱橘橙拥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其优质品种包括“不知火”“清见”“春见”“爱媛”等,深受消费者喜爱。团队成员采访了当地果农倪大妈,她热情地分享道:“我们的橘子不仅能泡酒、祭祖,还是走亲访友的‘面子货’!”倪大妈介绍,橘橙产业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此次调研,丹中圆神小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丹棱唢呐与橘橙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遗技艺与特色产业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团队成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调研报告和宣传推广,帮助当地提升非遗文化和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丹棱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索更多非遗与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让这些源于乡土的“活化石”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