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为深入挖掘抗战文化精神,人文学院红星传承-红星逐梦小队赴宜宾李庄开展红色文化调研,通过实地探访抗战遗址、研读历史文献,解码李庄在民族存亡关头的文化守护使命,探寻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路径。

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旧址陈列馆(张家祠),团队成员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张氏宗祠,抗战时期曾为国立中央博物院数千件文物提供庇护。泛黄的文物清册、学者值守用的煤油灯、仿制的故宫文物箱,无声诉说着“文化南迁”的壮举。
“张氏族人主动移走祖先牌位,腾出宗祠安置国宝,这种‘舍小家护文脉’的选择令人震撼。”队员彭希源在参观后感慨。据史料记载,李庄人民当年以“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胸怀,接纳了同济大学等十余家学术机构,成为战时中国重要的文化庇护所。
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上,镌刻着1940年乡绅发出的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短短宣言背后,是厚重的民族担当,也是六年中同济师生与当地百姓共克时艰的历史——医学院借用禹王宫上课,工学院在祖师殿做实验,而东岳庙的油灯常常彻夜不熄。
碑文上记录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教育救国’的信念。战时李庄人口仅三千,却接纳了上万学者师生,堪称文化抗战的微缩样本。
走在李庄街头,一座锈迹斑驳的铁质建筑引起队员注意。走近这座建筑,“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八个字赫然映入眼帘。这座历经沧桑遍布铁锈的建筑,是两岸共御外侮、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共同记忆,展现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深厚情感纽带,以及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

锈蚀的是钢铁,不灭的是文脉。李庄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文化不灭,民族永存”的故事。队长江亚婷站在这座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建筑物面前表示,“我们应当用青年视角传播这份精神,让这份红色记忆薪火相传。”此次红色文化调研活动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小队成员们通过近距离感受红色基因,明确了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共同为奋进新时代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