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一场以“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双轮驱动”为特色的“古韵传艺”社会实践活动,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东大街社区和中大街社区顺利开展,为社区文化生活与青少年成长注入新活力。
活动前期,实践团队扎实开展筹备工作。他们深度调研当地非遗资源与儿童认知规律,精心遴选剪纸、中国结、草编等兼具趣味性与可操作性的非遗项目,设计出阶梯化课程体系。同时,完成教学物料采备与场地布置,通过社区公告、线上推文等多种渠道发布活动信息,广泛吸引社区儿童参与。此外,团队还借助问卷调查与学情访谈,精准把握托管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与个性化需求,建立“一人一案”学情分析档案,为后续分层分类辅导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8:30,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上午的启幕仪式上,非遗文化宣讲环节系统阐释了活动宗旨与课程规划,让参与者对活动有了全面认识。
在核心教学阶段,每日活动安排丰富且有序。9:00至12:00,团队分阶开展授课。入门阶段,以非遗故事宣讲结合基础技法演示,为孩子们开启非遗文化之门;进阶阶段,聚焦中国结编结、陶艺塑形、脸谱绘制等沉浸式实践,让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14:30安排红色主题观影或踢毽子、投壶等传统文体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第二节课开展分龄课业辅导,采用“基础夯实 + 专题提升”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能。每日课程尾声设置的30分钟“文化复盘 + 明日预告”环节,既强化了知识闭环,又提升了孩子们对次日活动的参与期待。
活动的最后,“童创非遗”手工艺术展成功举办。活动邀请家长与社区居民共同欣赏儿童创作的非遗作品,现场还设置了非遗文化体验市集,进一步深化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实效。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系统梳理活动影像、教学反馈等资料,形成《非遗传承与社区教育融合实践报告》,提炼出“文化浸润 + 成长帮扶”双螺旋实践范式。同时,通过自媒体矩阵持续推广活动成果,扩大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为长效化社区教育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此次“古韵传艺”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非遗文化在社区得到了生动传播与传承,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文化浸润与教育帮扶的平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的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