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文化振兴,8月17日,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流芳-墨韵书华”小队赴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仪陇剪纸,开展文化传承调研与创新实践。
仪陇,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剪纸艺术可追溯至唐宋,传承千年而脉络清晰。仪陇县剪纸艺术博物馆,仿佛一座“纸上乾坤”,各种栩栩如生的作品,均出自仪陇剪纸传承人之手,剪刀与纸张的对话,延续着地域文化的精神血脉。

走访仪陇乡村,团队发现剪纸艺术深深融入百姓生活。婚丧嫁娶时,剪纸窗花、祭祀纸品是必备仪式符号;农闲时节,老人围坐传授技艺,孩童追着讨要“纸花”。可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群体外出务工,愿意静下心学剪纸的人越来越少,非遗传承面临“断代”隐忧。

针对年轻群体,实践团开发“剪纸元宇宙”小程序,打造虚拟剪纸工坊。“年轻人喜欢互动、分享,用数字玩法降低非遗参与门槛,才能让他们主动靠近。”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一方案为非遗传播打开了新窗口。
仪陇是革命老区,也是乡村振兴重点县。在朱德故里景区,实践团协助打造“红色剪纸研学游”项目。游客跟随传承人学习剪纸,以“朱德的扁担”“红军过雪山”等红色题材为内容,亲手创作剪纸作品。通过这样的体验,游客深入了解了革命历史,也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次实践为仪陇剪纸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团队的数字保护、文创开发和研学项目,不仅拓宽了非遗传播渠道,还带动了当地剪纸艺人增收。未来,团队将继续传承传统文化,怀揣着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实践智慧,促进文化振兴年轻力量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