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学生的粮食安全意识,7月9日,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流芳—守艺传薪队”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路社区开展了一堂以“水稻的发展”为主题的科普实践课。

9:00,第一节课主要认识水稻的发展和用途,主讲人杨丰毅借助精心准备的活页挂图,从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万年前野生稻遗存讲起,带领孩子们回溯水稻的万年驯化之路。孩子们了解到水稻如何从“米粒小、成熟易掉”的野生形态,经过漫长选育,在约8000年前基本完成驯化,成为稻秆挺直、颗粒饱满的“大米”。
随后,第二节“手工绘画”课点燃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孩子们铺开画纸,在小队成员的指导下描绘“心目中的水稻”。在他们的笔下,既有沉甸甸的金黄稻穗,也有畅想中“太空水稻”的奇异形态。

第三节课聚焦水稻科技的现代篇章。主讲人杨丰毅以故事形式,生动讲述了丁颖院士首创野生稻抗性基因转移培育“中山一号”等良种、黄耀祥院士开创“水稻矮化育种”解决倒伏难题的里程碑贡献。课堂互动环节,孩子们再次拿起画笔,结合所学描绘心中未来的“太空水稻”,畅想更高更壮、子粒更大的神奇稻株。
这堂别开生面的水稻课,将农业攻坚路与未来太空梦巧妙串联。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以知识为犁,在乡村孩童心田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让端牢中国饭碗的朴素信念,在稻香弥漫的课堂上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