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人文学院“十四五”规划建设巡礼(三)——学生创新培育显成效
作者:    文/胡雪莲 窦枫叶 陈敏 图/人文学院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10月28日 17:21 点击数:

近年来,人文学院紧密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创新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要求,秉持“博学善思、励志笃行”的院训精神,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系统构建和实施聊具有人文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院着力引导学子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融汇现代创新思维,在学科竞赛、科研实践与创新创业项目中锤炼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

厚植创新沃土,激发科研潜能。学院坚持在“博学”中筑牢根基,在“善思”中寻求突破,持续夯实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国当代农耕文学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川西藏族山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论语〉英译计量研究》等多项科研兴趣项目顺利完成结题,充分展现了人文学子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学术追求。

其中,涵盖谭梦聪指导的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彝”声妙入神——多源异构数据赋能〈支格阿鲁〉文创的开发与研究》,张禧、陈敏共同指导的省级创业训练项目《心程假期——大学生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和匡存玖、张凤琳指导的校级创业训练项目《川农星迹——乡村振兴纪实文创实践》等。

竞逐双创赛场,彰显笃行风采。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将“励志”转化为前进动力,以“笃行”投身实践锻炼,近年创新实践成果遍地开花。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申报项目593个,参与学生805人次。在第九届“互联网+”大赛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内选拔赛中,分别拟推10支队伍、10个项目参赛。同时在第十八届“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省赛中斩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第十九届“挑战杯”校内预选赛拟推2个项目参与校区复赛;这些数据尽显人文师生在科创领域的蓬勃活力与强劲实力。

学院多项参赛项目表现优异,例如任大廷、刘生成指导的《生机盎“染”——梦诗文化数字赋能扎染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斩获校级金奖、省级金奖及国家级铜奖,张丽君、祖立义、张凤琳等指导的作品《库史文化——打造中国首个民族文化宝库》荣获校级银奖,实现了非遗传承与数字创新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学院在“互联网+”大赛中累计获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省级银奖2项、省级铜奖2项,竞赛成绩持续稳步提升。

砥砺成才之路,硕果见证成长。在“博学善思、励志笃行”院训精神的滋养下,学院构建了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屡创佳绩,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赛事中获奖60余项;获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本科生科研兴趣计划项目立项120余项;累计1800余人次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

一批优秀学子在多项高级别赛事中脱颖而出,荣获“外研社·国才杯”四川省冠军、“挑战杯”省级金奖等佳绩,并在翻译、口译等专业竞赛中表现优异,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文学子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强烈的责任担当。

面向“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人文学院将继续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将“博学善思、励志笃行”的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竞赛组织、项目孵化与科研指导机制,为师生参与创新实践提供更坚实、更前沿的平台支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创新元素,推动文化传承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时代趋势深度融合,积极回应“十五五”对文化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文英才,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及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具特色、更有分量的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