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点简介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中文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使用日益频繁。四川作为我国发展战略腹地,已与22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亟需大量适应和满足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汉语人才。
本学科点奠基于2007年获得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位授权,发展于2016年的重点本科建设,形成于2024年获批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点依托校本特色和优秀的农业科学和生物科技传统优势,立足四川、投身西部、面向全国,旨在培养文农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倡议,以传播中华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为特色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学科点现有教师15人,师资队伍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国际中文教育经验。现有研究生导师9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近年来,学科点建设成果丰硕。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项;出版专著译著8部;在CSSCI、SSCI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10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6项;建有一流课程2门、优质特色课程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获国家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铜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中文教育大赛一等奖、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优秀奖。
二、人才培养
(一)培养目标
以农业科学和生态文化研究为依托,坚持文农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倡议,培养以传播中华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为特色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中华农业文化传播、国别化汉语教学
(三)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国别与地域文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概论、国际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教育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
专业选修课:中华文化经典、第二外语(法语、日语)、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汉语技能教学法、偏误分析、农耕文学与文化典籍选读、生态美学与新媒体创作、巴蜀文化与文学采风、现代语言教育技术、中国文化与文化教学。
三、导师简介

|
何思妤,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长期从事乡村振兴与三农文化研究,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2018—2019年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主持研究成果获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智库建议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15项。 |

|
邱高会,女,教授,博士,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态文明与文化研究。具有15年的教学经验,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课程3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甘肃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获四川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协会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

|
匡存玖,男,副教授,文学博士,中文系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乡村文化研究。具有15年的教学经验,承担本科生与留学生课程4门。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各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6部;在《符号与传媒》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5篇。副主编全国农林高校“十三五”国家级教材1部;发表教研论文4篇;第九届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

|
霍省瑞,女,副教授,文学博士,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四川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具有12年的教学经验,承担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骨干课3门,承担《高级汉语》等留学生语言课程3门。四川省写作学会会员。在《安徽史学》《历史档案》《四川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主研省部级项目8项。获本科教学质量奖一等奖。 |

|
杜光霞,女,副教授,文学博士,雅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具有10年工作经验,承担本科生与留学生课程4门。先后在《鲁迅研究月刊》《当代文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专著1部,在《星星诗刊》《青衣江》等诗刊上发表诗歌10余篇。 |

|
谭梦聪,女,讲师,文学博士,中文系党支部书记,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跨文化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意大利文学和文化、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海外华文文学。出版1部学术著作,发表9篇学术论文,主持主研省部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2项,编写2部文集。《比较文学》校级一流课程负责人。获四川农业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等奖。 |

|
王秀丽,女,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文字与文献研究,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研究。合著专著1部,副主编教材1部。发表20余篇论文,主持和主研各类项目3项,其中主持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项,校社科联规划项目1项。先后获得校级课堂教学质量一等奖2次,校级优秀班主任,院级优秀班主任称号,获学校专业建设支持计划第五层次。 |

|
张凤琳,女,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主攻方向为文化与文论、电影及女性主义。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7篇,参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一次,指导学生国家级创新项目1项,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一等奖。 |
四、参考书目
(一)业务课初试科目
1.汉语基础
(1)《现代汉语》(增订版)上下册,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2)《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3)《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
2.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1)《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3 年。
(2)《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
(二)复试科目
科目名称: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能力
(三)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1)中国文学史;(2)写作
特别提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以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专业目录》为准。
五、招生咨询
联系人:刘老师,电话:0835-288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