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党建引领依撒社区治理,书写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作者:    陈芯蕊 发布于:2021年02月03日 22:35 点击数:

2月3日,人文学院昭觉花开团队5名成员于四川省西昌市布拖县依撒社区开展了为期2天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减贫工作”实地调研活动。

目前存在四川省凉山州多地区易地搬迁后如何巩固扶贫成果,实现持续做好后续发展规划问题,此次选择“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减贫工作”主题进行实践,旨在通过团队成员所学专业知识,研究如何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做好后扶贫时代的规划,解决易地搬迁后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与持续发展问题,其意义在于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扶贫巩固工作,探寻易地搬迁后续减贫工作的新思路,提出可供参考意见。团队从深入凉山州多个易地搬迁地区实地调研,收集扶贫数据,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采访易地搬迁后的村民,了解村民们的实际生活等着手开展。

2月3日,“昭觉花开”团队深入布拖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依撒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党建引领,确保正确方向

据了解,布拖县依撒社区是全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有114栋住房,安置全县2890户14230人,涉及26个乡镇、100个行政村

“依撒”在彝语中就是“住得好、住得幸福”的意思,然而从山里搬到县城,如何万人新社区进行有序管理?如何引导搬迁群众尽快适应社区新生活?如何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依撒”?

依撒社区邓书记告诉记者,在加快集中安置点建设的同时,布拖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产业支撑”的基层治理模式,着力做好“便民、综治、教育、医疗、就业、文体”六大服务保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党建引领。

采访中了解到,布拖县以建强四支队伍强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一是建强党委班子,选拔7名优秀干部担任社区党委委员,每名党委委员联系4—5个党支部,牵头落实71项目后续治理任务落实;二是选好支部书记,将依撒社区划分为28“红色网格”,1个网格建立1个党支部,1个居民小组,在265名搬迁党员中选拔28名素质好、作风硬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网格员、居民小组长,推动三线合一;三是用好“楼栋长”,为28个社区党支部划定责任区,选拔114名党员、积极分子和责任心强的群众担任楼长,组织每周评选以此“洁美家庭”,设置“红黑榜”,引导培育文明新风;四是落实双报道单位,落实56个县级部门结对帮带28个党支部,明确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不变,设置党群联系墙、单位回音壁等全力解决群众困难问题。带领本次社会实践团队的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龚贤连连赞叹道:“基层真是出大智慧……7位党委委员,28个党支部114楼长,‘支部建在楼栋上’,真正实现了社区治理和党建引领以及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啊。”

教育文化,发挥社会力量

邓书记在讲解完依撒社区的治理现状后总结道“其实归根结底,扶贫短期靠的是扶持,中期产业支撑,长期仍然是依托教育发展”。而其中“彝路相伴”项目旨在通过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民政部门、在川高校、社工机构等多方联动,由6所高校加6家机构分别对口支持6个集中安置县的6个大型安置社区开展社区建设示范工程,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提升安置点社区治理发展水平,实施社区营造项目、儿童关爱等40余项民生项目,努力将集中安置社区建设成搬迁群众的美好生活家园。同时“彝路相伴”的社工志愿者们也承担由共青团主办开展的“四点半课堂”,如此等等,都是为了提高青少年儿童的素质和思想,以教育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位94年的从河南到上海读书,再到北京工作后来到大凉山的社工志愿者,当被问到为什么来到这里,来这里工资如何时,他告诉记者,自己本就是公益组织中的一员,热爱公益,并且没来过大凉山于是就来了,而至于工资,他笑着答道,“管温饱就行了。”

团队共商,提供新思路

据团队走访社区居民了解,易地搬迁后的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采访期间居民李娜(化名)告诉记者:“搬迁后离幼儿园、医院都近很多了,收入也更多了,还清了之前欠的债,还能每年存一点钱。脱贫攻坚瓦吉瓦,习近平总书记卡沙沙啊!(彝语,意思是脱贫攻坚好得很啊,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走访期间,团队成员根据所学专业知识以及调研所观所感,围绕着社区发展现状等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队长何逸霄认为,社区提供的定制化技能培训想法很好,只是这个需求不应只局限于居民自身的就业技能需求,政府及社区可以适当的为企业发放补贴,邀请其为居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这样既实现了企业用工要求和居民技能对接,又能够提升企业的效率,促进当地企业发展,得到了社区负责人的肯定。

“彝族一步跨千年,实现了制度的历史跨越,而在迈步奔小康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明时代的更替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怎么改变还是需要慢慢探索的,但我想‘依撒模式’应该是个很好的例子。”团队负责人龚贤感慨道。

    通过实践,团队与社区相关负责人交流了改良意见,尤其针对就业以及如何实现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建议,团队成员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得到当地社区工作人员与学者的大力表扬。对于此次调研成果,团队成员撰写多篇新闻稿,以及调研报告和一篇论文,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充分结合,得到更深层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