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关爱心灵成长,托举求学梦想
作者:    文/窦枫叶 徐秋文 陈敏 图/“遇见成长”各小队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8月27日 12:37 点击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时代征程中,青春力量正深入基层书写担当。今年暑期,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积极响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大局,精心组织“遇见成长·不期而遇”主题社会实践。10余支分队、百余名学子奔赴四川、重庆、云南、海南、辽宁、沈阳等省市的乡村、社区、学校、文化站,聚焦心理健康关怀与学生资助政策宣传,以多元实践形式服务民生需求。截至2025年8月底,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遇见成长·不期而遇”实践团累计开展活动百余场,线上线下服务超千人次,让心理关怀与政策暖风跨越地域阻隔,在广袤乡野间播撒希望。

实践团以“关爱心灵成长,托举求学梦想”为使命,足迹遍布广袤乡野与街头巷陌。一方面,他们走街串户,深入田间院坝,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送去专业的心理健康关怀,通过情绪管理课堂、团体辅导、艺术疗愈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心理困扰,筑牢乡村心理健康防线。另一方面,他们化身“政策宣传员”,重点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考毕业生及家长,精准解读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雨露计划”等资助政策,扫除求学路上的经济顾虑,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落地生根。

“以前总把坏情绪撒在父母身上,以后我先数到十再说话!”

在雅安市天全县喇叭河镇,一场别开生面的“情绪温度计”游戏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释放喜怒哀惧。诚心诚意队设计的情景模拟课中,孩子们演绎“考试失利调整心态”“化解家庭矛盾”等场景,学习深呼吸、积极暗示等技巧。“情绪急救卡”上写满稚嫩却真诚的烦恼与解法:“和同桌吵架后,我画个笑脸主动和好”。同样的智慧在雅安市天全县城厢镇文化站延续,“厢厢软软小蛋糕队”通过“情绪大作战”游戏,让孩子领悟“情绪无好坏,调节是关键”。课程精准对接教育部《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意见》,让孩子们学会了识别、表达和管理情绪,家长反馈“方法实在”,回家后孩子愿意和自己沟通了

“剪掉多余纸片就像剪掉烦恼,展开图案时心情格外愉悦!”

一把剪刀、一方红纸,竟成情绪疏导的钥匙。雅安市新华乡文化站内,孩子们将剪纸作品贴上“情绪树”,构建出斑斓的“心灵花园”。成员们发现,平日内向的孩子在专注剪纸时“眼神里闪着光”。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社区则创新“剪纸+成语”课堂,孩子们剪出“诚信之花”,拼出“团结之树”,在“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的故事里感悟精神内核。团队以“非遗技艺+心理调适”模式开展实践活动,让文化自信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

“以前总担心孩子考上大学供不起,现在懂了国家有这么多帮扶政策!”

针对乡村家庭,特别是高考毕业生家庭最关切的经济负担问题,团队成员化身“政策翻译官”。在新华乡翠云村的院坝里,一场“双宣讲”熨帖了村民的心。成员们用方言、图解、案例,清晰解读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职教“雨露计划”全链条政策,详解申请条件和流程。村民张大爷的眉头舒展开来:“以前总担心孩子考上大学供不起,现在懂了国家有这么多帮扶政策,孩子只管安心读书!”。十天间,实践团成员在喇叭河镇、新华乡等地密集开展20余场宣讲,确保政策“应知尽知”切实化解了村民对子女教育费用的焦虑,扫除了求学路上的经济障碍,让国家教育惠民政策的阳光普照乡村学子。

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遇见成长·不期而遇”团队的暑期实践,是高校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他们以专业知识为基,以拳拳之心为火,将心理健康的“及时雨”和资助政策的“定心丸”精准送达乡村角落。在润泽心灵、托举梦想的同时,更在孩子们心中厚植了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种子。这场跨越千里的“遇见”,不仅照亮了乡村儿童少年的成长之路,也为构建乡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推动教育公平、助力文化振兴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据悉,“遇见成长·不期而遇”团队深耕乡村沃土继续火热开展多元化品牌化实践活动,让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惠民政策星火燎原之势照亮万千童心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