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巧手纳香韵,古艺焕新彩
作者:    文/孙安琪 陈敏 图/孙安琪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8月02日 19:39 点击数:

为深入研习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流芳——承绪探微队8月1日赴四川省成都市野造言之传统体验馆开展了一场香囊制作实践活动。

该馆位于成都青羊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珍藏战国楚地绮罗香囊至清代宫廷熏球等153件历史珍品,以古法香囊制作为特色,聚焦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完整呈现中国香文化三千年演进脉络。

讲解员徐珊珊开篇引《楚辞》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阐释香囊从先秦礼器到唐宋雅物的演变历程。团队成员通过放大镜细观明代顾绣“岁寒三友”香囊,0.3毫米劈丝绣制的松针印证着“齐针求平顺,套针显浓淡”的技艺精髓。

在传习工坊,团队成员沉浸体验传统工序。队员们使用传统戥秤,依“三钱为君,二钱为臣古法配比檀香、桂花等天然香料。“捣香时手腕悬空发力的技巧,是祖辈智慧的结晶。”在徐珊珊的指导下,在石臼捣制环节,成员们需持檀木杵沿斜壁顺时针研磨三十六周,直至香料呈均匀颗粒。最后经蚕丝筛网滤去粗粝,将细腻香粉填入苏式缠枝莲纹香囊中,以五彩丝线系结万字流苏。

每道工序都是与历史的对话。”徐珊珊抚着战国香囊残片说道。体验馆内,清代熏球的开合机关引得团队驻足——其离心设计确保行路时香灰不洒,尽显匠造智慧。

本次活动深化了小队队员对非遗技艺的理解,筑牢了青年文化传承使命。未来,团队将通过宣讲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继续传承并发扬香囊制作技艺,让千年馨香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