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芳流一龛韵微探队前往四川巴中在南龛石窟进行了一场文化探访活动。本次活动以“触摸历史脉络,感悟石窟艺术”为主题,队员们共同领略这座唐代石窟群的千年魅力。
南龛石窟作为我国南方唐代石窟的典型代表,始凿于隋,盛于唐,历经宋至明清各代增凿修缮,现存造像176龛、2700余尊,题材涵盖佛、道、儒三教,尤以唐代佛教造像最为精美。其造像风格既有中原艺术的雄浑大气,又融入巴蜀地域的灵动细腻,衣纹线条流畅飘逸,神态刻画栩栩如生,堪称“唐代石窟艺术的活化石”。

早上八点整,团队成员陆续到达南龛脚下。活动伊始,小队队员沿山间栈道逐一参观石窟群,近距离观赏造像的细节与彩绘遗存。通过讲解碑,小队成员深入讲解了石窟的历史背景、造像工艺及文化内涵,从开凿技法到宗教故事,从历代修缮到当代保护,让小队队员深入了解了这一文化遗产背后的“前世今生”。一位来自巴中的队员李籽霖感叹道,“每一尊造像都像在诉说历史,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信仰。”

近年来,当地文物部门持续推进南龛石窟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通过数字化扫描建立造像档案、实施危岩加固工程、举办主题展览等方式,既守护了文物安全,也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近这一文化瑰宝。同时当地还通过举办主题展览、研学活动、线上云展等,让“养在深闺”的石窟艺术走向大众。此次探访活动更是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让参与者在触摸历史脉络的过程中,深化对石窟艺术的理解,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留白处莫填满,残破处有慈悲。当一支致力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龛韵微探队在晨雾中看见太极老人的白鹤亮翅,在暖日中望向唐代浮雕的天王手势重叠时,终于懂得文化遗产的永生,不在博物馆的恒温柜,而在人间烟火与古老灵魂的每一次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