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探秘千年佛韵,赓续巴蜀文明
作者:    文/王依纯 陈敏 图/李乐婷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7月25日 13:04 点击数:

为了解密千年石窟文化密码,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724日,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流芳-龛韵微探队来到四川省巴中市南龛石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宣讲等形式,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基因传承。

南龛石窟,造像开凿于唐、延续至民国,现有龛窟179个、造像2700余尊。它是唐代彩色石窟的代表,见证盛唐文化传承。造像分布在长约350米的崖壁上,布局有序,风格多样。既有体态丰腴的唐代佛像,线条流畅,衣饰华丽;也有造型古朴的早期造像,刀法简练,神态庄重。其中,第116龛的阿弥陀佛坐像高7.5米,是窟中精品,体现了盛唐造像的典型特征。作为巴蜀地区重要的石窟群,南龛石窟融合了中原与地方文化特色,对研究唐代宗教艺术、民俗风情具有重要价值,如今仍是人们感受历史厚重的重要去处。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们来到大佛洞区,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细致了解“毗卢遮那佛” “双头瑞佛”等造像的彩绘工艺与宗教内涵,并结合史料分析唐代巴州作为米仓道节点的文化交流作用。随后,团队走访了杜甫洗墨池、云屏长廊等历史遗迹,从石刻题记中梳理巴中“四龛福城”的独特布局。除此之外,南龛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队员们登上山顶,在红军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研读碑文中的革命故事。

在现代意义探寻中,实践队聚焦南龛石窟“活”起来的探索。新建玻璃栈道,让游客以全新视角饱览石窟与山水;文化宣传片拍摄,借现代传媒讲好石窟故事。这些举措,让南龛石窟突破历史桎梏,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范例。

此次实践,龛韵微探队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观察捕捉传承智慧。未来,期待更多人走进南龛石窟,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续写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让这份跨越千年的“龛韵”,在时代浪潮中愈发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