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访锦里古街,探巴蜀文化
作者:    文/杨可馨 陈敏 图/罗佳欣 审稿: 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7月19日 22:10 点击数:

7月18日,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流芳·旌韵寻芳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成都锦里古街,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调研等方式,深入探寻巴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传承,以青年视角挖掘古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15:00,实践团队抵达锦里古街,按照“历史溯源—文化观察—传承调研”的思路展开实践。团队首先来到“西蜀第一街”牌坊下,通过查阅地方志资料与现场比对,了解到锦里作为三国文化载体的历史定位。据清代《成都县志》记载,锦里古街始建于秦汉,因蜀锦贸易兴盛而得名,现存格局虽经后世修缮,仍保留了明清时期川西民居特色。

锦里古戏台是本次实践的重点调研对象。团队在古街观察了川剧变脸、皮影戏等传统表演,并对表演者与观众进行了访谈。观众以青少年与外地游客为主。表演者李师傅介绍:“现在的川剧表演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同时,会融入现代灯光音效,目的是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团队成员注意到,戏台旁设置的“川剧知识角”通过图文展板与互动体验装置,使传统艺术传播更具趣味性。

在古街走访过程中,团队随机访谈了几名游客。来自陕西的游客王先生表示:“锦里的三国文化氛围很浓,三义庙的碑刻和讲解让孩子直观了解了历史,这种‘边走边学’的形式比课本更生动。”但也有游客提出建议,重庆游客李女士认为:“部分商铺同质化严重,传统手工作坊展示不足,希望能增加更多互动体验项目,比如让游客亲手尝试蜀绣针法或糖画制作。” 这些不同声音为团队分析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受众需求与改进方向提供了具体参考。

20:00,实践活动结束。团队负责人表示,行走在锦里的青石板路上,触摸的不仅是古建筑的砖瓦,更是鲜活的文化基因。看到传统技艺通过创新形式吸引年轻群体,更真切体会到“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位置”。后续团队将梳理调研素材,结合青年群体特点,探索更具传播力的文化推广路径,用实际行动助力巴蜀文化的当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