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文化站内传面艺,青春巧手续非遗
作者:    文/曹丽萍 陈敏 王韵惜 图/韩文静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7月22日 22:03 点击数: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流芳—国学小纵队”于7月21日前往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文化站,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宣讲活动,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捏泥面人技艺,为在场的学生带来了一场融合历史溯源、技艺展示与互动体验的文化课堂。

活动伊始,小队队员曹丽萍通过精心制作的 PPT 和短视频,系统梳理了捏泥面人的发展脉络。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原始面人雏形,到明清时期街头巷尾“面人张”“泥人李”等流派的鼎盛传奇,再到当代非遗传承人的创新探索,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故事搭配珍贵的老照片,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这项民间技艺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原来小小的面人背后藏着这么多历史密码,” 学生高艺欣感慨道,“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最令同学们兴奋的是互动体验环节。宣讲小队提前准备了彩色面团和工具,同学们五人一组围坐桌前,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尝试制作简易面人。有的同学专注塑造卡通形象,有的则尝试复刻传统生肖造型,虽然手法略显生涩,但每个人都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看似简单的搓圆动作,实际要掌握力度才能保证面人站得稳,”参与体验的学生李玉敏说,“亲自动手后才明白,每一件非遗作品都凝聚着匠人无数次的练习。”

此次宣讲活动不仅让文化站的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了捏泥面人技艺的魅力,更是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小队负责人韩文静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非遗走出博物馆,走进青少年的生活。未来还将开展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文化站,让传统文化在文化站里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