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青苗破土向阳生,支教润物细无声
作者:    文/李好 张雪 陈敏 图/李乐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7月13日 19:31 点击数:

为更好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专注力、拓宽孩子们的文化视野,发挥奇思妙想的能力,7月12日,人文学院“古韵绵长・红岩青苗”实践小队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仁义镇红岩村文化站开启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

9:00,首节扭扭棒手工课准时开始。主讲人赵艳首先向孩子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扭扭棒材料,瞬间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这些彩色的小棒棒可以变成什么呢?”随着赵艳的提问,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踊跃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课堂上,赵艳通过分步示范、个别指导等方式,耐心教导孩子们掌握扭扭棒的基本造型技巧。

在扭扭棒工艺课后,赵艳又带领孩子们收集形态各异的树叶,以此鼓励他们发散思维进行创作。赵艳表示,“我们设计的系列课程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接着,队员周佳青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名字文化探索之旅。课堂伊始,周佳青向孩子们介绍古人常依身体特征和数字取名,例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接着她谈及古人名字中的动物元素,“龙”象征尊贵,“凤”寓意吉祥,都承载着长辈的期望。随后,周佳青以调料取名的趣事,“赵葱”“刘蒜”等名字勾起孩子们的好奇。霸气名字同样吸睛,项羽、辛弃疾等名字尽显豪迈。

同时,少数名字的有趣翻译成为孩子们热议的焦点。周佳青通过PPT展示了“耶律丑驴”“石抹狗狗”等一系列名字,以及像努尔哈赤翻译成“野猪皮”这类特殊含义的翻译,引发了孩子们阵阵笑声和好奇讨论。最后队员向孩子们解释了出现这些有趣翻译现象的原因。

此次课程将扭扭棒与名字文化相结合,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未来,团队成员不仅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更致力于增进其对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的认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