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非遗进课堂,古韵传新声
作者:    文/孙佳佳 窦枫叶 陈敏 图/孙佳佳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7月12日 18:24 点击数:

为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月11日,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流芳-流芳新语”小队成员孙佳佳走进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南坝镇南坝中学,开展“非遗进课堂”实践活动,以生动形式为高中生们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活动以“认知—共鸣—传承”为脉络,分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宣讲中,孙佳佳以川东地区非遗项目为切入点,从宣汉薅草锣鼓的铿锵韵律到渠县刘氏竹编的精巧工艺,用鲜活案例阐释非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同学们了解到非遗不仅是古老技艺,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随后播放的非遗纪录片片段,通过匠人访谈、技艺展示等镜头,直观呈现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引起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知识问答环节气氛尤为热烈。“宣汉薅草锣鼓是如何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竹编工艺能和现代设计结合吗?”同学们紧扣生活提问,孙佳佳结合实例一一解答,更引导大家思考“00后能为非遗做些什么”。南坝中学高一学生李雨桐说:“原来身边的薅草锣鼓藏着这么多学问,我以后也想多了解一些关于家乡的非遗故事。”

此次活动不仅让非遗文化走进青少年视野,更在互动中激发了同学们的传承意识。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继续探索更多元的传播方式,让非遗“活”在当下,让古韵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