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青春“新”火煨民俗,童稚巧手塑乡愁
作者:    文/周静 陈敏 图/王奕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7月14日 23:20 点击数:

为传承地方文化根脉、赋能青少年多元能力成长,人文学院“新火乡传”夏令营团队于7月14日 16:00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新华乡文化站开展了一堂民风民俗普及课。主讲人王奕与助教团队通过“体验式学习”模式,引导当地儿童深度感知新华乡特色民俗文化,在巧手创作中激活文化记忆。

课程以新华乡特色美食为切入点,通过“雅鱼宴”的团圆寓意、“哒哒面”摔打制面的工艺趣味,瞬间点燃学生兴趣。“你们家乡的面食叫什么名字?”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争相分享“担担面”“刀削面”等饮食习俗,在类比中理解“一地一味”的文化密码。主讲人王奕以生活化语言解析食物背后的情感联结:“面条的绵长象征情谊,辣椒的鲜亮代表日子红火”,引得学生频频点头。

实践环节中,学生分组创作民俗手工作品:低年级组用彩笔在卡纸上绘制“晒红节”山歌牌——金黄的太阳照耀着穿民族服饰的歌唱人群;高年级组则以皱纹纸搓揉出逼真的“哒哒面”立体卡片。助教全程指导安全使用剪刀、胶水,并依据年龄分发难易度不同的民俗图案模板。

作品展示环节成为民俗知识内化的关键。每组代表举着山歌牌讲解:“人们用歌声感谢太阳晒红庄稼”;举着“哒哒面”卡片的孩子补充:“面条摔得越响,生活越兴旺”。教师顺势讲述“晒红节驱晦气”“摔面声震走霉运”等民间传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孩子们在教师及志愿者的鼓励下积极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获得特制民俗贴纸奖励。

当山歌牌成为孩子们胸前的勋章,当家乡的味道在孩子们指尖成型,文化传承便不再是书本里的铅字,而成了生命里长出的根系。夏令营团队将带着这份“以童手护乡愁”的范式,继续在田野乡间播撒文化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