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川农学子探文殊,古刹青烟触文脉
作者:    文/杨可馨 陈敏 图/罗佳欣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7月09日 14:55 点击数:

解码佛教文化与本土传统的交融,用青年视角记录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7月8日,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流芳-旌韵寻芳走进四川省成都文殊院。

清晨的文殊院薄雾未散,队员们已驻足照壁前。文殊院三字藏着康熙年间的印记,朱漆大门后的牌坊对联融合儒佛理念。被称为"成都最美红墙"的墙体上,世界和平”、“人类幸福鎏金大字,既显宗教愿景,又含天下大同的哲思。博物馆内,唐代玄奘顶骨舍利、宋代木雕观音等文物,尤其是带蜀地芙蓉花纹饰的明代铜炉,让队员直观感受到文化互鉴的魅力。

香炉旁,信众有序敬香,既有老者也有带孩子的父母。一位母亲教孩子心怀敬畏,让队员感悟到信仰传承藏在细微的家庭互动中。队员罗佳欣在体验后写道:“仪式感不是迷信,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团队遇到的异国游客称,虽不懂教义,却喜欢这里寻找内心平静的氛围,“这种精神需求全世界共通”。而78岁的刘婆婆带孙女朵朵来访,孩子说"奶奶教我尊敬长辈",道出文化在代际传递中融入成长的路径。

夕阳下,队员们小结时认为,文殊院是传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作为青年,不仅要记录文化符号,更要思考如何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大家计划整理调研报告,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传播让更多同龄人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

暮色中的古刹更显庄重,这场寻踪之旅让学子触摸到历史温度,明白了:文化传承不是被动守护,而是主动参与,青年需在理解中传承、创新中坚守,让千年文脉滋养人心。

 未来,小队将以青年之声传扬文化交融之美,让传统智慧在当代青年的创新诠释中焕发新生,让千年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