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新”火燃乡情,童音润心田
作者:    文/周静 陈敏 图/王奕 审稿:陈俊霖 发布于:2025年07月11日 23:14 点击数:

为把美育成果送进儿童暑期生活,使之成为连接老记忆与新传承的纽带,人文学院“新火乡传”夏令营团队于7月11日9:00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新华乡文化站开展了百姓大舞台表演。

“新火乡传”夏令营团队大学生志愿者,与乡村儿童同台排练、同台献唱,用一首本土原创歌曲《山脚那个家》把“大舞台”变成了“大课堂”,也让“老记忆”在童声中焕发“新传承”。

舞台上,雷玉堂老师,为孩子们校准音准;舞台下,志愿者们举着写满歌词的手牌,用眼神给每一个孩子定点。经过连续的排练,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到敢于放声,咬字、气息、情感都刻进了旋律。9时30分,“山脚那个家,好大好大……”稚嫩的嗓音与大学生志愿者的和声交织,台下村民跟着节奏鼓掌,不少老人悄悄抹泪——歌词里“能唱歌跳舞写字和画画”的场景,正是他们儿时求而不得的课堂。

这首由雅安市文化馆馆长杨贤斌作词、天全县文化馆音乐老师彭融作曲的原创歌曲,历经多次改词与编曲,最终从排练室搬上百姓舞台。“歌词里的‘志愿者妈妈’就是来文化站陪我们写作业、做手工的姐姐们。”参与表演的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说。

演出结束后,志愿者们迅速“变身”课堂助教,孩子们也并未离场,而是在台下抢答“防溺水安全”“二十四节气”等常识题。常识抢答把零散的知识变成“游戏关卡”,孩子们在抢答中激活记忆、锻炼反应,既巩固了防溺水、二十四节气等生活常识,又通过即时奖励获得自信与成就感;抢答时的思考、倾听与表达,更让他们的注意力、语言力和团队协作力在欢笑声里悄悄生长。

“我们不仅是来支教的,更是来种文化的种子。”支教团的团队成员如是说。当烈日升至中天,文化站院坝里的笑声仍在回荡。孩子们把胸章别在衣襟,像把一颗颗“新火”揣进心里;志愿者们收拾音响,却留下旋律与故事,在乡村的夏天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