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人文学院古韵绵长,国学流芳·萨奇实践团队于2月11日至13日,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在四川省乐山市、都江堰市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通过书法艺术宣讲、传统文化体验、历史遗产探访等形式,多维度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书法传薪火,笔墨润心田
2月11日,团队首站走进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举办书法艺术主题宣讲。主讲成员帅子珩以“传承与创新”为脉络,系统梳理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审美特质,从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的演变,到经典名作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入阐释书法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价值与情感表达。活动现场,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环节执笔挥毫,感受“一撇一捺皆风骨”的艺术魅力。互动中,参与者纷纷表示,书法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生动延续。

探秘乌木瑰宝,对话传统智慧
2月12日,团队转战乐山市乌木博物馆,开启传统文化寻根之旅。在馆内,未经雕琢的乌木原材与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团队成员通过讲解员的专业解读,深入了解乌木形成机理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随后开展的传统文化知识问答活动,由队员精心设计题库,涵盖诗词、民俗、书画等领域,市民踊跃参与,现场掀起“以赛促学”的热潮。活动既考验文化积淀,更激发公众对传统工艺美学价值的深层思考。

问道都江堰,寻踪青城山
2月13日,实践深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团队成员在水利工程现场,通过立体化沙盘演示与专业讲解,解码“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感悟古人“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青城山道教文化探访环节,团队成员行走于千年道观之间,从建筑规制、碑刻文献中梳理道教思想发展脉络,探讨“天人合一”理念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参观过程中,成员们通过实时研讨,将水利工程的技术理性与道教文化的哲学思辨相结合,形成对传统文化多维度的认知框架。

以青春之力,铸文化之魂
三日活动层层递进,构建“知识传播-实践体验-深度思考”的立体化传承模式。书法宣讲聚焦艺术教育普及,乌木探访强化工艺美学认知,都江堰之行升华历史智慧体悟,形成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范本。团队成员周思旭表示:“从笔墨丹青到治水之道,我们触摸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内核——既要有‘天工开物’的创造精神,更需‘慎终追远’的文化敬畏。”
此次活动累计辐射超500人次,获校方、场馆方及市民高度评价。萨奇实践团队以实际行动证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既需深挖历史底蕴,更应创新表达形式。未来,团队将持续打造“行走的传统文化课堂”,通过数字化传播、跨界融合等方式,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