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非遗融新传,青年耀古艺
作者:    文/王金香 李欢 陈敏 图/徐艺 孙博妍 闫炳旭 发布于:2024年02月16日 18:47 点击数:

2月14日,人文学院“古韵新传:青年借力新媒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成员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新媒体+实践寻访”的创新模式开启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回归家乡进行实地调研探寻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为助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发挥新时代青年力量

绕梁诉古今,琼韵久弥新

本次实践活动参与人数多达190余人,调研涉及各个地域传统文化,覆盖范围广且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在返乡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徐艺身体力行,于家乡海南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琼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琼剧起源于闽南语系,经过数百年发展,形成了粗狂质朴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寻访前期,徐艺通过网络、采访和书籍搜集琼剧相关资料,在对琼剧追根溯源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思考。随后的实地调研中,徐艺来到剧院现场观看琼剧,切身体悟琼剧内含语言文化之美。演出结束后,徐艺上前与演员留影,细看服化、妆造及演出道具。在与演员的交流中,徐艺对琼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传统文化蓬勃力量与生机的同时,被其历史底蕴深深触动。

砖瓦存风韵,今朝续华章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不仅增强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增强了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自信。前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凤凰古城时,实践团成员孙博妍被当地土家族建筑吊脚楼吸引。吊脚楼依山靠河而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既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存智慧,也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吊脚楼独特的建筑风格让孙博妍深刻体会到前辈祖先们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对当地居民的访问和对游客的采访中,实践团成员感受到吊脚楼的传承不仅是建筑技艺的延续,更是对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尊重与守护。在这次实践中,孙博妍将所见所闻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来,结合新媒体等方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纤竹织轻舞,文脉永绵延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汇聚着历史的深沉与现代的活力。来自四川省达州市的实践团成员闫炳旭前往渠县刘氏竹编会馆了解到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艺术价值的竹编艺术。

观看了竹编过程后,闫炳旭向手工艺人请教了这种技艺的精妙之处,并主动询问是否能够体验竹编产品的制作过程。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闫炳旭学习到一些趣味的竹编手法和技巧。他被这种以竹子为原料,经过挑、压、破、拼等编织手法使得竹编产品美观实用的技艺所触动。在竹编的经纬交错中,他不仅看到了精湛的技艺,更感受到其背后手艺人世世代代沉默的坚守。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承载着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具有凝聚人心、塑造认同、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积极返乡投入实践,共同协作调查与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接下来,实践团将围绕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特点做出相应调整,更高效吸引大众关注、了解传统文化,以青年为传播中介,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