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人文学院“十步芳草”社会实践团队针对“方言的现存状态和发展趋势”问题,开始了为期十天的线下实践调研活动。
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有关工作要求,团队选取疫情防控低风险地区为主要实践点,以“就近原则”派选团队成员,对四川宜宾、都江堰、达州等地进行了线下社会实践,并以实践地考察的形式,在随机采访下横向比较川渝不同地区间的方言差异,竖向比较各年龄阶段人民对居住地方言的熟练程度。
通过前期线上问卷调查及对《中国语文》等文献资料的查询,十步芳草团队制定出“用方言说字词”和“说出自认最具特色的方言”两个问题来考察实践地居民对方言的掌握情况,并在结束线下实践后选取十位最具表现力的采访对象,将他们的采访视频整理总结,剪辑成片。
在“用方言说字词”这一问题上,十步芳草团队抽取了包括“樱桃、瘌蛤蟆”在内的十二个词语,总结出不同地区人民在使用方言时基本音调相似甚至相同,但由于地区差异性,还是有特殊情况,如四川宜宾在“肉”的发音上与其他地区不同,多发“rǔ”音。
在“说出最具特色方言”这一问题上,团队成员发现年龄较大的采访对象能说出较多特色方言但无法用普通话对其进行阐述;而年龄较小的采访对象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思考才能说出方言,但能很快使用普通话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普通话全民普及教育的重要成果,随着时代发展,方言使用频率逐步下降,方言保护传承势在必行。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它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我国语言多样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使用价值,研究方言对深入研究现代汉语也有很大的帮助。发展家乡方言,有效传承乡音,应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