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工业历史与非遗传承的理解,激发创作灵感,11月8日,人文学院中文系组织2024级全体学生赴雅安市开展文学采风实践活动。在匡存玖、谭梦聪、弓伟波三位老师带领下,师生共同走访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石棉川矿记忆博物馆与中国藏茶村。
早晨7时30分,采风团队准时出发。上午10时,师生抵达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这座大渡河畔的千年古镇,因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而成为红色地标。同学们分组进入展厅,由学生代表围绕“长征”“大渡河战役”等五大主题进行讲解。馆内丰富的历史实物与影像资料重现了革命岁月的艰苦卓绝,同学们仔细观摩陈列的枪械、生活用品与文件复刻件,在复原的渡河船只前驻足思考,深切体会战役的艰险与红军的英勇。模拟发电报体验环节尤其受欢迎,同学们在“滴滴答答”的电报声中,感受到通信兵在危急关头的责任与坚守。
走出纪念馆,巨石上镌刻的领导人题词无声传递着后人的敬意。漫步至大渡河畔,写实雕塑生动再现了红军准备强渡的场景。同学们借助望远镜远眺对岸山峦——那里曾是红军奋战过的地方。奔流的河水与静默的青山,仿佛仍在诉说着九十年前的壮怀激烈。
下午13时30分,采风团前往石棉川矿记忆博物馆。学生讲解员讲述了川矿的建设历程,特别提到当年许多建设者与同学们年龄相仿,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投身矿山开发。馆内老照片真实记录了青年工人在悬崖徒手开采、在恶劣环境中坚持生产的身影,展现了“不怕牺牲、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奋力开拓”的川矿精神。参观结束后,师生在博物馆外见到老人围坐歌唱,与静置一旁的矿车、坑道复原场景等工业遗存,共同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画面。
下午17时,采风团抵达中国藏茶村。在何春雷教授及企业负责人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理化实验室、生产车间和藏茶博物馆。何教授系统讲解了藏茶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与社会价值,强调藏茶在人民生活与民族团结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参观生产车间,同学们直观了解了从鲜叶到成茶的完整加工流程,深刻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生命力。
此次采风通过实地走访,使同学们对红色精神、工业记忆与茶马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