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弦歌不辍,文化薪火相传。人文学院以经典诵读为声、行走采风为履、文艺晚会为卷、趣味运动会为翼,串联起古籍哲思、红色记忆、工业精神与非遗底蕴,在“守正”中深耕文化传承,在创新中激活青春力量,走出了一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育人新路。
经典“活”读:让古籍里的文字呼吸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的深耕,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文化对话。从2023年“以文诵典,以歌和诗”的初啼,到2024、25年“国学薪火传,经典启智行”的接力,赛事文化内核不断深化,始终坚守着文化传承初心。选材上打破单一化局限,从《论语》《诗经》的先秦哲思,到唐宋诗词的文采风流,再到明清散文的意蕴悠长,让不同学段学子都能找到专属的文化共鸣。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呈现形式的大胆突破。告别单一的配乐朗诵,而是让文字随情景演绎,让历史人物走出典籍。这里比拼的不是技巧的完美,而是对义理的体悟与情感的真挚传递。五年间,琅琅书声化作文化基因,让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在青春心中生根发芽。

春声夏韵:青春与传统撞个满怀
当春风裹着《诗经》里吹过校园,“春之声”文艺晚会把文化传承吹进了青春的记忆。《少年中国说》的朗诵不再是案头默读。电子古琴的泠泠声裹着少年们的声线,背景屏流转着古籍里“春风吹又生”的水墨动画,这不仅是表演,更是把古籍里的句子,译成了青春旋律。而夏夜的“夏之韵”舞台,让传统美学跳脱了刻板注解。海报里的荷花意象,成了舞蹈《莲语》的核心,舞者着改良汉服,水袖甩成荷叶翻卷的弧度。这场盛宴早不是演传统,是让千年文脉以年轻模样,在舞台上呼吸。从春之声到夏之韵,人文学院的晚会从不是“复刻传统”,它是把书页里的文化,化成青春的唱腔、舞台的光影,让文化既见《诗经》《论语》的底色,又有当代青年的新潮模样。这才是人文的底蕴:不是把传统供在案头,是让它活在每一段改编的旋律、每一个创新的舞步里。

赛场砺志:人文风骨照见拼搏底色
文化传承不止于书声与诗意,更在于精神气质的塑造。自“十四五”规划铺展以来,人文学院的体育文化便以赛场为纸、以拼搏为墨,在年复一年的节奏里织就了“以动载情、以体铸魂”的生动篇章。2021年末的“奋斗燃青春”趣味运动会率先破题,学子在笑声中把“运动即快乐”的种子埋进操场;2022年冬季系列赛将“集体”揉进赛事肌理,跳绳赛的绳影裹着呼哨、拔河赛的麻绳勒红手掌。2023年的体育文化更添厚重,春季“舞动青春”运动会上赛场的百米疾冲、铅球掷远,让赛场既载着“更快更强”的锐志,也裹着人文精神的静气;2024年“寒锋拼搏运动会”将“风雨不改凌云志”的主旨刻进赛场,方队齐行的气势、集体比拼的合力里,各班学子的汗水让“人文风骨”成了可触的温度;2025年初冬“百廿薪火·悦动青春”院运会则与《全民健身计划》同频,从运动员选拔到赛场协作,让运动成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课堂。从2021年的趣味破冰到2025年的寒锋拼搏,五年里,这些或笑闹或滚烫的赛场瞬间,终究把“自强不息、协作共情”的文化精神,化成了刻在人文人骨血里的精神气质。

古韵绵长:在实践中踏迹寻根
人文学院以“文载道、行践知”为核,将深厚人文底蕴融入社会实践的每一步,从实地溯源到文化传播,多维度细节勾勒文化传承的鲜活图景。学院始终坚信,文化传承要靠亲身的体悟。红色剪纸课堂中,由人文学子担任志愿者,将剪纸中的“红色故事”与革命历史结合,让小朋友在动手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共生;非遗课堂上,人文学子结合《论语》“游于艺”的理念,解读陶艺创作中的“天人合一”,让非遗学习成为文化培育的延伸。二十四节气课堂上,人文学子带领孩子们诵读节气诗词、制作节气手账,结合农耕文化讲解“春生夏长”的自然哲理;从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坚守,再到志愿教育的精准帮助,人文学院以深厚的学科底蕴为支撑,让社会实践不止于“行”,更在于“文”的挖掘、“情”的投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真正扎根人心、绵延不息。

人文讲堂:在经验中提升担当
近五年来,人文学院继续人文讲堂工程,先后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张廷银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李竞恒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邓强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宋潇凌、四川师范大学骆平教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人士。分别围绕“李密《陈情表》的质疑与解疑”“三星堆与古代巴蜀文明”“军人之魂与责任担当”“《万桥赋》图书分享”“高校系列小说创作交流”等主题开展分享,还联动地方作协、文联60余位会员参与交流互动;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厘清错误认知、掌握“以小见大”的文学创作方法,通过军旅经历分享塑造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人文讲堂推动学生专业素养、人文视野与时代使命感的同步提升,成为了涵养学生人文精神、拓展专业能力的重要阵地。

行万里路:把课堂搬到文化地标
人文学院的文学采风课程,五年间不断拓展边界,从文化地标延伸到红色热土、工业遗址与非遗秘境,打造出一场场“行走的课堂”。作为社会实践课程,中文系师生的足迹遍布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在安顺场的红军强渡大波河遗址,师生循着1935年的足迹,在古渡口的涛声中感悟“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驻足雅安藏茶村,在国家级非遗南路边茶的制作工坊里,看茶叶经五大工艺、十大工序化为紧压茶砖,从茶马古道的驼铃传说,到汉藏民族群众从茶为纽带”的千年西到“一片叶子富一方”的业件住本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全程有中文系主任与专业教师带队讲解,古蜀文明、三国文化、革命精神、工业记忆与藏茶文化多元浸润,既实现了课程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更让“鞠躬尽瘁”的担当、“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坚韧不拔”的意志,成为学子人格塑造的精神养分。

双语联动:厚植跨语传文光彩
人文学院英语专业的实践则是织就语际纽带的“持续拓界”。既让中华文化借外语“活”起来,也让文化传承的星火燃在跨语表达之间。作为深耕多年的学科专业,英语专业始终锚定“十四五”文化创新传承的内核,在跨语传文的赛道上持续跑出青春新节奏。从2021年“译介经典,融通中外”的英语翻译大赛起步,到2025年“传华夏文脉,译中国故事”的赛事进阶,“以译促传”始终是核心锚点。选材涵盖《论语》哲言、唐诗宋词、三星堆文化符号等,双语朗诵、情景翻译剧等形式让经典跨越语种;同步联动“外研社·国才杯”“21世纪杯”等赛事,搭建“文化+语言”的多元竞技场。近年来,从“中外文化沙龙”用英语详解书法茶艺的双向交流,到“中国符号英语海报”以英文诠释剪纸榫卯的创意表达,再到“双语研学”记录蜀绣技艺的实地探索,实践打破语言壁垒;学术讲座、作品展搭配赛事经验分享,以“语言+文化”的融合形式,既夯实跨语表达能力,更让“用外语传文化”的意识融入日常,为文化跨语传播打牢根基。

译路传薪:文化在语际间双向生长
人文学院翻译专业的探索则是架起语际桥梁的“向外生长”。既让中华文脉跨语言“立”起来,也让文化传承的薪火燃在语词之间。作为2024年新立专业,翻译专业虽起步不久,却紧扣“十四五”文化创新传承理念,在文化传承的赛道上跑出了青春加速度:以双语文案解构《山海经》九尾狐的神秘意象,用“二次元画风+双语注解+译文二维码”的创新形式,让雅安博物馆青铜镜的纹饰密码跳出古籍注解;锚定“文化遗产”核心,联动第六届“中译国青杯”翻译大赛,让《论语》箴言、蜀地文物在精准译笔下走进国际视野,让赛事成为文化传播的“实战练兵场”;更当11国驻华大使团到访川农大,学子们跳出课堂“纸上谈兵”,灵活应对多元口音与突发提问,让翻译既有文化厚度,更有交流温度。从经典转译、赛事译介到外事实战,新立的翻译专业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译笔跨越大洋,也让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对话闪耀智慧。

五年时光,人文学院让经典传承有了多元载体,让校园文化有了丰富内涵,没有让文化只躺书页里。经典诵读让古籍“会呼吸”,采风课让文化走到眼前,春声夏韵晚会让传统撞满青春怀,赛场汗滴闪耀着文化精神,译路传薪让文化越过关山。未来,人文学院文化传承创新的底色会越铺越鲜活,让越来越多的学子感受到文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