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人文学院“十四五”规划建设巡礼(四):科学研究工作上台阶
作者:    刘双全 审稿:李清源 发布于:2025年11月04日 11:07 点击数:

“十四五”以来,人文学院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将科研工作视为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科学谋划、制度保障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院科研工作迈上了有组织、显特色的新台阶。

一、凝聚发展共识以制度强化保障

学院始终将科研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思想共识与制度建设双轮驱动,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通过专题研讨、工作推进会等形式,统一全院教师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营造“重科研、谋创新、出成果”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科研激励与支持机制,制定并落实《关于实施提质增效四条举措的通知》《人文学院教学科研奖励办法》等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文件,将目标管理、过程服务与成果激励相结合,在项目申报、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有效激发了教师的科研内生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推动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系统施策,以实干聚力赋能

学院坚持系统施策,为科研工作聚力赋能。一是加强团队建设,聚焦英语、汉语言文学、翻译学科特色与优势方向,形成了多个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传帮带”与协同攻关的机制不断成型。二是强化教师科研能力培训,多次举办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申报指导会,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并为新进青年教师配备科研帮扶人提高科研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积极支持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访学进修;邀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讲座;多名教师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或发表学术论文。

  

三、凸显科研成效,以创新积厚成势

在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十四五”期间,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呈现出“积厚成势”的良好态势。

一是科研团队形成特色,形成了中外语言教育与实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与美学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传播等多个具有辨识度的研究方向,逐步构建起方向明确、特色突出、相互支撑的科研发展格局,有效支撑了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发展。

二是科研教研项目多点突破,学院教师获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四川省哲社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及各级各类项目近30余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立项5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5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2项、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

三是学术成果量质,发表CSSCI、SSCIA&HCI等学术论文近40篇,论文选题立足学术前沿与教学实际,涵盖语言学理论与应用、文化传承与创新、跨文化交际等多个领域。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其中国家基金资助出版学术专著1部。

四是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学院教师调研文章获中央领导批示,多个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切实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和要求。

“十四五”期间,人文学院科研工作书写了奋进有为的精彩篇章。面向未来,学院将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完善和创新科研激励体制机制,固本培元,守正创新,书写好“十五五”科研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