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院党字〔2021〕6号)印发以来,我院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通过树立标杆、健全机制,让“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愈发清晰,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制度是基石,让师德建设有章可循。 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优良师风的形成,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五年来,学院并非简单进行一次性评选,而是着力构建了一套涵盖教育、考核、激励、监督的全链条工作机制。从教师个人申请,到系室层层推荐,再到党委严格审议,“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的评选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公开、公正的价值引领。这套优中选优的程序,确保了31位获奖者名副其实,他们的故事因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带动全院教师见贤思齐。

榜样是灯塔,让崇高师德可知可感。 师德并非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每一位教师具体的言行中。在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的先进典型里,有数十年如一日深耕讲坛的坚守,有以创新精神勇攀学科高峰的探索,更有默默奉献于学生工作的细致关怀。从田华平老师对“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职业准则”的深刻诠释,到彭雪老师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以爱育人”的接力棒,再到谭梦聪老师作为党员教师对“身正为范”的自觉践行……这些鲜活的事例让师生们真切感受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里。

内涵是灵魂,让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交融。 学院对师德的理解,既有对中华优秀师道文化的传承,也融入了新时代的鲜明特色。霍省瑞老师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强调教师自身须有“一桶水”的底蕴。张凤琳老师则从“文之为德也大矣”的传统文化视角,阐释了知识传授与品格塑造的深度融合。同时,兰菁老师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在课程中融入就业指导,夏琴老师在国际对比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些都体现了新时代教师将个人教学与国家发展、学生未来紧密相连的自觉担当。

育人是归宿,让师德力量润泽学子成长。 师德建设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学院引导教师将高尚师德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无论是兰菁老师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用心”,还是霍省瑞老师对教学质量的“苛刻”,其核心都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老师们课上严谨授业,课下暖心陪伴,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可靠的引路人和并肩前行的战友。这种基于深厚师德的爱与责任,正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最宝贵养分。

当前,“十四五”即将收官,教育强国建设步入新征程。人文学院将继续巩固师德建设成果,完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受表彰的先进为榜样,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为民族复兴伟业输送更多栋梁之材,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托。